托起残疾人群体“稳稳的幸福”——江西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

2023-06-09 10:25:59    来源:光明日报

理线、穿针、落针……手指翻飞间,聋哑绣娘高雨翠在布上绣出一幅“水墨画”。“参加新余市残联项目学习夏布绣一年多了,夏布绣仍能深深地打动我。”她腼腆一笑,在纸上写道,“传承非遗技艺让人成就感十足,这是我想要的美好生活!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与残疾人同享生活的温暖和芬芳,五年来,江西省残联用一项项民生工程、一件件惠民实事,回应残疾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,托起残疾人群体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
让孤残儿童有“医”靠

九江市都昌县中医院儿童康复中心,中医治疗室、物理治疗室、作业治疗室、音乐治疗室、水疗室等区域依次排开。楼道里,家长们扎堆站在治疗室外观察孩子们的情况。

“穿黄裙子的孩子是我的女儿瑞瑞,因早产导致脑瘫。之前我们在浙江看病,治疗开支很大。现在,我带孩子回老家复健,政府承担费用。”李娟透过玻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,“复健两年多,孩子四肢有劲儿了不少。”

“儿童康复中心建立起以都昌县残联专项资金为支撑,医保报销、医院部分减免为辅助的机制,相当于免费为孤残儿童治疗。”儿童康复中心主任陈爱萍解释。

从异地求医到回乡治疗,瑞瑞是江西无数孤残儿童的缩影。2018年以来,江西出台全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及其配套政策,救助0至6岁有康复需求和诊断明确的视力、听力、言语、智力、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,探索“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准入制+协议管理+第三方评估+人才培训”模式,建设孤残儿童定点康复机构。

政策带动下,众多儿童康复机构纷纷成立。这些“家门口”的康复机构填补了县城、乡镇孤残儿童复健领域的空白,让孤残儿童有了“医”靠。

抚州市第三医院儿童少年心理科组建以医生、护士、教师为组合的康复团队,用医教结合的方式治疗孤独症患儿。“医教结合是指孩子半天上学,半天做康复训练,家长晚上再训练。我院每年接诊孤独症儿童、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约200人次,近4年总计康复患儿214人。”儿童少年心理科主治医师袁滨介绍。

宜春市启慧康复教育中心为孤独症、智力残疾儿童开办社会性教育班级。“中心每年有80多个孩子毕业。针对学业衔接问题,宜春市残联牵线推动中心跟普通学校合作,接纳毕业生上学,搭建平台让他们融入普通孩子。”启慧康复教育中心校长邓艳兰说。

五年加油“赣”,江西建立健全0至6岁孤残儿童康复服务体系,培育285家孤残儿童康复机构,累计为3.42万人次孤残儿童提供康复救助。

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

景德镇市博爱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一楼,詹柳青和同事围桌而坐,一手握素坯瓷杯,一手提笔在杯上绘图。

“我是小儿麻痹导致行走不便,父母送我学习制陶,让我吃‘手艺饭’。”詹柳青举起杯子,“瞧,我在画釉上彩图案,杯子出窑后放到公司售卖,我从中获得分红。”

“陶瓷适合听障、下肢不便的残疾人就业。目前,中心一共有15位员工,2人为肢体残疾,其他人和我一样为听障群体。”博爱陶瓷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张玲在手机上打字道。

就业是最大的民生。面对残疾人就业能力弱、职业教育供给不足等问题,2018年以来,江西出台《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》《江西省“十四五”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实施方案》等文件,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精准化服务。

政策落地,吸纳残障人士就业税收减免等政策让企业雇佣残疾人,就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,最大程度释放现有支撑体系的效能。

在鹰潭贵溪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,记者见到了丁智青。她的右腿高位截肢,穿戴假肢后走路与普通人无异。“残联牵线下,我加入江西恋之舞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设计舞蹈服。工作几年后,公司扶持我创业,为我创办个人工作室,带动30多位残疾同胞就业。”丁智青指着一套畲族服装介绍,“前不久的江西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,畲族代表就穿着这套服装亮相开幕式。”

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多机遇。上饶残联和上饶市众赢职业培训学校顺势而为,举办残疾人电商培训班,50%的培训合格学员就业创业,刘湖是其中之一。“我只有一只手和一只脚,之前开小卖铺谋生。参加两期残疾人电商培训班后进入电商公司就业,做过客服、运营、运营主管等,现在我是公司的拼多多团队负责人,年收入超过10万。”刘湖自豪地说。

2022年8月,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出台《扶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基地办法(试行)》,鼓励职业(技工)院校加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力度,加快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,提升就业创业能力,促进残疾人的就业和全面发展。

“目前我们累计培训残疾人8.2万人次,帮助了7.7万人次就业,扶持了2348家阳光助残创业就业基地,更好地保障了残疾人就业权益。”江西省残联党组书记、理事长何剑锋说。

(本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安胜蓝)(王洋 李玉兰 安胜蓝)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